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96649d0101igvx.html
这篇文章的原题是“不安全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似玩笑,但当初没有对野兽侵扰的恐惧,人类就走不出丛林,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文明了。
另一方面,一切人类社会的冲突——大至战争、民族仇恨,小至自我怨恨和自残,其根源都是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一个国家如果感觉到被外敌入侵的威胁,最好的选择是先下手为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克劳斯维茨的原话)。人生不啻于一场战争。作为孤立无援的个人,被一个异质化的社会包围时,她一般有两种选择:
1、 把自己改造成适应并玩转社会规则的人,以便更好的生存下去。若看某规则不顺眼,苟牛逼,必改之。
2、 自杀。
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一切的努力,无非是要把自己改造成受社会欢迎的人,在同龄人中被另眼相看,同学聚会时不至于被当成DS嘲笑,甚至不至于担心家长不爱自己——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得不到世俗的认可,就得不到(甚至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爱与尊重。冉阿让一旦摘下市长的帽子,承认自己是苦役犯,他在沙威的眼里立刻从光环笼罩的楷模成了罪恶的化身,“Monsieur le Mayor, you wear a different chain”(“市长先生,这儿是您的新锁链!”)。社会,就像家庭,本质就是这样一种逼迫人们走向趋同的罪恶,因为公众的眼光是刻薄、短视和judgmental的,如果不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好还是成为大家期待你成为的样子。
别以为你能反抗。别以为你有什么自由意志。你没有。你的一切观念都是为了迎合旁人的观念而内化为你自己的世界观的——当你父母不停谈论他们年轻时没有机会出国读书“所以多么羡慕你们啊”的时候,当你的同学谈论周围牛人的牛offer牛实习牛人脉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出国找工作考公务员结婚买房养孩子复制上一代成功历程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到恐慌:害怕自己浪费生命没有干“正事”,害怕每一分钟的闲暇都毫无价值,如果你不上进,随时可能沦为父母的负担社会的渣滓同侪的笑料之类。
许多成功学/心灵鸡汤试图教人如何“快乐”,如何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多可笑啊,难道快乐不是婴儿和小猫小狗都知道的事情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然就会快乐,不管这件事情在他人眼里多么低俗,多么没有价值,只要它是你喜欢的,就会散发出光芒啊。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或坦然承认这一点:我们太忙于应付社会的规则,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任何程度的“自我完善”或者“进步”,如果不是真正出于自发的上进心(即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而是仅仅为了功利的目的,就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可言。即使在成功时高兴过一刻,也仅仅是转瞬即逝而已。就像酒瘾者靠酒精来麻醉自己却在清醒时感到无比的失落一样。大多数人(不包括少数有野心想要成功而且非成功不可之辈——此类大人物百年出几个,您如果不是老毛希特勒之流,还是别把自己归入这一类)追求外在的成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可是却发现:永远都有人比你聪明/富有/美丽/情商高/运气好,etc., 可能你努力半天还不如人家动一个小指头,于是开始跺脚骂娘,抱怨社会的不平等之类。真是笑话。如果社会是平等的,为什么你要追求比别人“好”呢?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野蛮就没有文明。自相残杀是进步的一大动力。没有殖民就没有老欧洲。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种植业经济就没有美国十九世纪中旬的经济转型就没有现在的美利坚大农村。没有一二战就没有二十世纪原子物理的惊人发展。没有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就没有你手边的笔记本和iPad。还用我说什么么?
——可是啊,我明白这一切非黑即白的逻辑都源于我自己的偏执。在彻底玩转规则和以自杀的方式彻底背弃规则中间,还有第三条路:
3、 拥有强大的内心。不因社会的标准定义成功,投身你所真正爱的事业,在做的过程中寻找快乐;不因结果判定自己的价值。
这一条是最难的,但是“在一切有可能的世界里,这一个是最好的”(阿道夫-赫胥黎)。
我二十三岁之前过着非黑即白的日子,因为太过受人影响(highly susceptible)而对各种事情耿耿于怀:高考考砸了没进所谓名校——鄙视自己;第一次考G作文砸了——鄙视自己;因为家长的期望或所重视的人的一句话——鄙视自己。要自我改造其实是很难的;我没有什么天分,天性又自由散漫懒人一个,努力也无非是凭着这点幼稚的自尊心——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这为了可笑的自我防御而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终筑起了一道高墙,杀死了你最宝贵的自我:好奇心,真正的不懈学习的动力,乃至生活的希望。
你虽然还活着,但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我还是很热爱生活的。之所以明白第三条道路的价值是在一次古怪经历之后:去年年底某次在车站等车,忽然心脏难受得喘不上气来(作为一个没有先天性心脏病史且之前没喝咖啡且吃过早餐确定不是低血糖的人至今不可思议)——在那二十分钟里,我感到自己就要死了,忽然很不甘心:我还有很多想看闲书没看过;还没写过一部真正满意的小说;还没有实现过退休之后住在森林里的愿望;还没为父母和所爱的人做过更好的事情报答他们的爱。
你看,人在快死的时候,想的并不是所谓的证书文凭offer绿卡做什么人生温拿。与其因为有一天会不经意地死去而后悔,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
所谓的”There is no future, there is no past, I live this moment as my last” – 并不是只有得了绝症的人才有的特权(说来讽刺,我小时候的一大梦想是自己得癌症快死了当人们来看我时我就一副圣母状对以前欺负过我现在流着泪忏悔的人高尚地说“我原谅你们”——得了吧才不会有人给你当圣母的机会哩)。
我原来设想过在四十岁以前做“应该做的事”,四十岁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因为经历过差点死去的可能,没有等下去的耐心了。我从十四岁时就真诚地考虑过死去的可能,但最终的结论是:还有事情没做完,哪怕这些东西对社会没有价值,它也对我和我的家人有价值,最不济还可以充当旁人的教训——无论社会的标准如何,我希望在死之前平静地做过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至于有太多的遗憾,也就对得起作为宇宙间小小原子的位置了。
“世上只有一个我,是濒危动物,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依旧不值钱。”这是微博上走饭姑娘的原话。一两年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如今,如果我再见到这样的人,我一定会对她说:没必要值钱,没必要为世界的标准而活着;你是你自己,你的价值不是用计入GDP的那一个小分子来计算。人是比机器更复杂的事物,不是数字,不是基因组合,不是程序,不是工具,不是你的财产清单、文凭、职位、头衔和出席葬礼的人数,你是你真心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体验过的风景的总和,你过去经历过的所有人生和世界观的外化。你是独一无二的。
请爱你自己。哪怕你在社会眼里一钱不值,哪怕你爱的人都背弃了你,请爱你自己;因为一颗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比整个世界更重要。
卢然
Cristal Lachesis
2013.3.16
P.S. 目前的理想生活:参见《波特小姐的秘密日记》
Post a Comment